斯美塔那简介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oich Smetana (1824-1884),
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者。捷克民族歌剧的开路先锋,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新音乐之父”、“捷克的格林卡”。
1824年3月2日生于莱托米希尔,1884年5月12日逝于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终年六十岁。
斯美塔那出生在一个酿酒商的家庭里,很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六岁举行钢琴演奏会,八岁开始作曲。他的启蒙老师是捷克卓越的音乐家约瑟夫·普罗克什,斯美塔那从他身上得到了很深的教益。1848年革命事件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当1848年革命爆发时,他曾亲身参加反抗异族压迫、推翻封建统治革命运动。他在这如火如荼的革命现实直接影响之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一系列反映这一伟大事变的作品,包括《两首革命进行曲》、《民族近卫军进行曲》和《自由之歌》等。革命赋予斯美塔那以力量,帮助他意识到推动现实前进的思想与艺术的功用.。在被迫流亡国外的五年(1855-1861)中,仍时刻关心着祖国。回国后,以领导捷克民族音乐事业为己任,尤其是在开展民族音乐、民族歌剧方面起着开路先锋作用。
斯美塔那和贝多芬有着类似的经历——失聪,但他的耳聋比贝多芬还要痛苦不堪。1874年不幸两耳全聋,内心极度痛苦。开始感到有种刺耳的尖锐声音回荡在脑际,不久以后双耳完全失聪。与贝多芬不同,他的全聋并没有为自己带来安宁,而是为他带来日夜不休的噪音困扰,据他自己描述,就如同永远置身于一个喧嚣的大瀑布之下一般。这一病症后来终于引发了精神病,斯美塔那也因此住进了疯人院。可就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他不但没有间断音乐创作,而且不断创作出精品。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些作品,几乎全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像交响诗《我的祖国》以及带有自传性质的《我的生活》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1884年5月12日,斯美塔那终于走完他一生的道路,死于布拉格精神病院,葬在维谢格拉德公墓的捷克名人祠中。
斯美塔那在捷克古典音乐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可以同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地位相比,人们常把斯美塔那称为"捷克的格林卡",这确是对他的十分恰如其分的评价。
斯美塔那用他对祖国——捷克的热爱,创作了很多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创作风格先后受到德国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影响以及李斯特交响诗的影响。晚年在创作上着意汲取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波西米亚素材,提倡发展和体现民族音乐风格,成功地把通俗题材加以美化和艺术化。创作范围广泛,包括歌剧、合唱、交响诗、室内乐以及钢琴曲等。歌剧《被出卖的新娘》(1866)的上演,一举奠定了他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他是一位民族作曲家,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提倡民族音乐,他领导的男生合唱团“布拉格赫拉霍尔”以“心向祖国”为号召,在捍卫民族文化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我的祖国》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创作于1874-1879年间,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他把全部心血倾注于这部规模宏大、构思精细、无比魅力而充满诗意的作中。1974他开始患耳疾,1882年
11月5日,当作品第一次公演时,他已经听不见任何声音了。交响诗共六个乐章,每个乐章可作为独立的标题交响诗演奏,也可整体联起来演奏(约75分钟)。
第一乐章:《维谢赫拉德》。“维谢赫拉德”是捷克一城堡的名字,他象征着捷克人民光荣斗争的历史。整个乐章具有纪念的礼赞的性质,犹如全部套曲的庄严宏伟的序幕。全曲开始,在竖琴的引导于陪伴下,乐队以徐缓的速度奏出:“维谢赫拉德”宽阔肃穆的主题音乐
。主题经过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的演奏逐渐扩展并达到强大的高潮。继而转入戏剧性的对比,音乐描绘了中世纪骑士们格斗的场景。之后,庄严的“维谢赫拉德”的主题再度出现并逐渐减弱最后结束在竖琴的音响中。
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是流经捷克一条大河,被捷克民族称为“母亲河”。这是一首充满魅力的抒情诗般的交响音乐,也是斯美塔那所作的最为宜于人们接受的作品。1874年首次公演就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这首富有感染力的、流畅自然的e小调旋律在全曲中期着主导的统一的作用。而森林狩猎的音乐乡间婚礼的民间波尔卡与主题音乐有机的结合。乐曲最后转为E大调,显示了沃尔塔瓦河流向布拉格的更加壮阔于气势雄伟。《沃尔塔瓦河》经常作为单曲单独演奏。
第三乐章:《莎尔卡》这首交响诗取材于民间传说,全曲构思而紧凑。先后出现几段不同场景的音乐如描写武士们坠入情网的优美旋律、武士残酷战斗的音乐。最后沙尔卡主题再度出现并结束了这一乐章。
第四乐章:《捷克的田野和森林》这是一首描绘捷克大地的风光的交响诗。乐曲开始是广阔庄严的前奏,人们可以从中领略到捷克大地之美。然后,是捷克民间舞曲,欢快明朗的音调由弱到强,表现了在田野与森林自由生活与劳动的捷克人民自信的情绪,他们是捷克大地的主人,也是本章讴歌中心。
第五乐章:《塔波尔》“塔波尔”是中世纪的捷克胡斯教徒战争时期为捷克的自由和反抗异族压迫的坚强堡垒。这一乐段曲在于这一史实,并在乐曲中采用了胡斯运动时的歌曲《上帝的战士,你们都是谁》使音乐具有历史色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全曲的旋律音调坚定而果断。节奏密集、声响强大,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六乐章:《布朗尼克》“布朗尼克”是布拉格附近遗作山美的名字。胡斯运动时,英勇的战士们在这里运动并壮烈牺牲于此。乐曲开始为胡斯歌曲的曲调,描写了胡斯的英雄战士们在布朗尼克山地行军的场景;然后出现山峦牧场的画面,仿佛胡斯战士们渐渐隐没;再后,乐曲描绘了他们为祖国自由英勇战斗的场面。尾声十分壮丽和雄伟。“维谢赫拉德”的主题再度出现,同胡斯歌曲的音调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民必胜的坚强而乐观的信念。
美丽的《沃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的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着鹅软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烁光芒。它在森林中梭巡,聆听猎号的回音;他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的两岸,传出乡村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戏。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顺着圣约翰峡谷,沃尔塔瓦河奔泻而下,冲击着突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尔后,河水更广阔地奔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得,现出它全部的瑰丽和庄严。沃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回合并逐渐消失在远方。”——斯美塔那
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是收录在他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篇章,也是最著名最优美的篇章。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家,早年曾参加过布拉格革命。在斯美塔那的心目中,捷克永远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而沃尔塔瓦河是捷克境内最大的河流,由南向北纵贯美丽富饶的国土,它是波希米亚民族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曲家通过交响诗的形式,描写了沃尔塔瓦河的美丽景色以及两岸的风俗人情。在整部乐曲中,无处不表现出斯美塔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崇拜。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作曲家在谱写这套交响诗的时候,耳朵已经失去了听觉,但他凭借着对音乐的认识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这部不朽的作品。
时至今日,《沃尔塔瓦河》仍然作为斯美塔那的代表作被广泛演奏,我们从斯美塔那的这部作品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沃尔塔瓦河的美丽景色,还有就是那赤诚的爱国精神。关于这部作品的版本,应该首推由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队录制的版本。
《我的祖国》这套经典名曲,版本甚多,另为大家介绍两个版本
片名:《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演出: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指挥:安托尼.维特
安托尼.维特和他优秀的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已录制了杰出的马勒《第四交响曲》,现在他们又把斯美塔那《我的祖国》演绎得出类拨萃。维谢格拉德的开始比通常稍慢,洋溢着浪漫气息,优美的竖琴主题由一绚丽的旋律展开;在伏尔塔瓦河的源头缓缓而大,弦乐曲异常优美,河边的婚礼场景富有民间风味,萨尔卡先冲动,继而趋于平静,最后狂喜:波希米亚的原野和丛林开头给人以既丰富又宽广的感觉,以后优雅的弦乐加入,而民间舞插曲带来了德沃夏克式的流畅而抒情风格。最后两首交响诗运用了同样的基本素材,演奏需具很高水平,否则很难吸引住听众。维特和他的乐团全心投入于每一细节,乐曲在欢快的号角声中结束。波兰广播音乐厅的混晌很适合这具有个性、充满幻想的演绎。这款唱片可与最杰出的库贝利克指挥录音的版本相提并论。
片名:《我的祖国》
演奏:捷克爱乐乐团/指挥库贝利克
1990年库贝利克重返阔别了41年的祖国,指挥他的捷克爱乐乐团,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式上演奏了《我的祖国》。这是他的第二次立体声录音,在此以前他还录过两个单声道版本。这个录音很杰出,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却又不使感情放纵,热烈过火。从维谢格拉德开始,音乐的强度已形成,伏尔塔瓦河优美得象一场梦境,在松驰徐缓的月夜影色过后,当河流经过维谢格拉德城堡时转成一首庄严肃穆的颂歌,萨尔卡一曲极具戏剧性,接下来的乐章便是欢快的斯拉夫歌舞,结尾的勃拉尼克山充满庄重严肃的气氛,整体的艺术处理生动却又无表面化的“豪华”感。
斯美塔那的作品有:
交响诗:《理查三世》、《瓦伦斯坦战场》和《哈孔·雅尔》.
器乐曲:《我的祖国》(一组六首交响诗)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
钢琴曲:《捷克舞曲》
歌剧有:《布兰登堡人在波希米亚》(1866),
《被出卖的新娘》(1866), 《达里波》(1868),
《里布舍》(作于1871-1872,上演于1881年),
《两寡妇》(1874), 《吻》(1876), 《秘密》(1878),
《魔鬼之墙》(1882)和未完成的《维奥拉》。
|